赤崁棺材板第二集



赤崁棺的故事:


  棺材板的由來有一段趣味的小典故。據說,在三四十年前有一位姓許的師傅,品嘗了一種名叫機關板的點心,覺得口味很特別,於是回家研究改良,終於完成了這個令他滿意的點心。但是如何取個新的名字呢?他想了好久,忽然覺得這個新的點心,怎麼看怎麼像棺材,於是就決定命名為棺材板。或許是由於口味特殊,加上拜怪名之賜,最後棺材板受歡迎的程度,居然還超過更早的機關板,而成為台南獨特的小吃


 


  吃過棺材板嗎?那可不是木頭作的,而是許六一先生的創意發明喔!  
許先生民國三十年就在沙卡里巴賣鱔魚意麵、八寶滷飯等小點心,後來台灣有些美軍進駐,他和以往軍隊中會作西餐的伙伴,作些西餐,也發展出中西夾雜的餐點。當時赤崁點心的生意就相當好,有一次有個教授朋友想嚐嚐特別口味的點心,許先生靈機一動就用西式酥盒加上雞肝等中式配料,端出「雞肝板」待客,這就是棺材板的前身啦!而由於形狀和口味都很特殊,客人上門都指明來一客「棺材板」,使棺材板一炮而紅,甚至擴及全台,想到台南就想到棺材板!甚至也上過國外的媒體雜誌,名氣之大可見一般!不過由於「棺材板」的名字,赤崁點心可是到民國四十八年才掛出「棺材板」的招牌。  


 


  赤崁棺材板創始人許六一先生,於民國三十年就在「沙卡里巴」(目前的康樂市場)賣鱔魚麵及八寶飯,當時因美軍進駐,在偶然機會發展出中西合併的口味的「雞肝板」,由於用四方形的吐司將中間挖空,填入特製的勾芡材料,放上用土司做的蓋子,形狀好像棺材型,許六一先生的朋友認為,這種點心的形狀很像棺材板,所以於民國四十八年,正式將這種點心取名為「棺材板」,在當時反風俗忌諱的行事風格,反而把「棺材板」之名遠播全台,相傳至今。


  發明人許六一,在一次招待朋友時想出來的點心。發明人許六一原本在沙卡里巴賣鱔魚意麵,後來想出以西式酥盒(炸吐司)內加雞肝、墨魚等而成的點心待客,朋友戲稱形狀很像棺材板,從此棺材板之名不逕而走。


 


  原本做道地鱔魚麵生意的「棺材板」創始人許六一先生,日據時代曾在南洋當過火伕,對研發點心頗有心得,自創許多西式點心、日本料理,其中名聲最響亮的就是「棺材板」。 原本只是西式酥盒加雞肝的新組合,因為模樣方方正正,被常來店裡的老顧客,成大附工的教授開玩笑,稱作「棺材板」,沒想到,這個特殊的名稱好記又有趣,竟然成為一股風潮。


 


  從棺材板的由來說起,是個挺有趣的故事。首先要介紹的是「棺材板」的誕生地「沙卡里巴」,在日本人統治當時是稱「盛場」,其實就是台灣人所說的「夜市」。 話說台灣光復後,沙卡里巴仍是當時台南地區小吃齊聚的地點,原本經營鱔魚麵攤的許六一先生,因他的教授朋友異想天開想吃點不一樣的點心,就央求許六一以深厚的西餐底子加上日本料理,以及正宗台菜的創意,變化出一道以酥盒為靈感,加上雞肝與墨魚而成的「雞肝板」。後來,因朋友見雞肝板有蓋子,就戲稱為「棺材板」,由於名稱實在太過奇特,也就這樣一傳十,十傳百成為眾所皆知的台南小吃。生意越做越興旺後,還贏得了「一只棺材板,兩世呷沒完」的美稱。


 


  「棺材板」原名「雞肝板」,因為外型類似棺材板,於民國四十八年正式定名,是府城臺南一項別具特色的小吃。這項美食是由許六一先生運用巧思發明的一種中西合併的美食,後來作法漸漸流傳出去,而成為臺南知名的美味小吃。



材料及作法:


材料
土司、胡蘿蔔、竹筍、蔥、洋火腿、豬肝、蝦子、豌豆。


做法
 ●
首先把蔥洗乾淨,根的部分切掉不要,莖的部分切小段,綠色的部分也切掉不要。竹筍撥掉老皮不要,剩下細嫩可吃的部分,把它切成小丁。小丁就是小塊狀的意思。
 ●
胡蘿蔔削皮之後,也是切成小丁。洋火腿也把它切成小丁。把蝦子切一小塊一小塊。豬肝把它切片之後,再切成條狀,最後切成小丁。把粘板洗淨之後,再來切土司麵包,土司切成長方形塊狀之後,把旁邊的硬皮切掉。
 ●
一般市面上所賣的棺材板,都是長方形大塊狀,在家裡自己做,可以切成一半或小一點,以方便製作。然後把剛剛切好的餡料先燙熟,首先把胡蘿蔔、洋火腿、豌豆、竹筍先放進去燙熟,然後撈起來瀝乾水份,放在一旁備用。
 ●
再把蝦子、豬肝也放進去燙熟,瀝乾水份後,放在盤子裡。再來準備炸土司麵包,先在鍋裡放入半滿的沙拉油,到了七分熱的時候,把土司麵包放進去,炸到呈金黃色為止,就可以撈出,瀝乾油份。
 ●
等麵包稍微冷卻之後,用刀把一邊切出一面,來當做袋子,再把裡面挖空,就可以擺餡料。這樣的外形,感覺上就有點像棺材板了。接下來在鍋子裡倒一些油,把切好的蔥段,放進去爆香。再把剛才燙好的六種材料小丁,一起放下去炒。
 ●
然後調麵粉水,先清水一杯,鹽1/2小匙,糖一小匙,胡椒粉1/4小匙,攪拌一下,再加入麵粉2大匙,然後再攪拌到沒有顆粒就可以了。把麵粉水倒入炒鍋裡,與剛才的餡料一起炒。麵粉水一炒就會糊糊的,所以要不停攪拌,以免燒焦黏鍋。燒開了就可以起鍋,起鍋前再倒一些香油,然後把炒好的麵糊,放到挖好的土司麵包裡。再把蓋子蓋上,就完成了。


 


  棺材板的作法很簡單,將厚片土司炸到金黃色後撈起,中間挖空放入雞肉、豌豆、蘿蔔和墨魚等以高湯煮成再用些牛奶芶欠,再放上土司蓋子。吃的時候,先吃香脆的土司蓋子,然後就是埋在裡頭香甜的內餡。


 


  勾芡的製作:早期用炒香的麵粉加雞肝、花枝、洋蔥、豌豆、紅蘿蔔、奶水、高湯等材料,填進挖空的吐司。第二代許宗哲先生,於民國四十五年加入經營行列,因時空變化,考量原料購買的品質及穩定性,做了些許改良,將雞肝改為雞肉與海鮮,以迎合現代人的需求。


 


  作法是先將吐司炸後中間挖空,另外以炒香的麵粉加洋蔥、高湯、奶水、雞肉、墨魚等食材,成了內餡,先吃的棺材蓋,再吃內餡。


作法只供參考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管理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